疫情居家办公,独自带一个十二岁的娃儿,每天的灵魂拷问就是,中午或者傍晚时问一句:“这顿想吃点什么?”
然后就绞尽脑汁、变着花样的用指尖在美团、山姆等各个外卖app之间划动。
平常没事就会找我要点零食的娃儿,现在也不会和我说想吃这个或那个了。大抵是因为封控在家,老爸会解决所有的吃喝问题。常常是我嘴馋,时不时点些薯片肉干瓜子,孩子跟着吃得不亦乐。
这时你问她想吃什么,她反而会觉得厌烦。“随便”,就是封控期间对食物要求的口头禅。有时候真想饿她几天,尝尝饥饿的滋味,培养对食物的敬畏之心。
由此想到教育,我们经常会担心孩子很多问题,你冷不冷啊要不要多穿件大衣啊,饿不饿想吃点什么啊……看似的关心,却透露出对孩子处理自己能力的不信任。冷了自然晓得取暖、饿了自然会去觅食,动物界的生存法则,何况是人。
很多事情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。一些家长在婴儿学步的时候总是不放心,害怕其摔倒。有甚者还买学步的辅助器具——居然担心孩子学不会走路?长这么大,还没见过健康的孩子不会走路的。
很多时候,关心是在孩子提出需求、遇到问题的时候,去帮助去解决它。而不是创造一种关心的氛围,来感动自己,却让孩子生厌。
但有些事情虽不是本能,但在现代社会益处却很大。比如学会整理衣物和房间,保持干净卫生的习惯,善良和诚实的品格,这些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妥协。
从今起,我不再问孩子冷不冷,饿不饿,我只需在冬天提供大衣,在三餐提供美食,即可。